品牌特产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崇明“两无化”大米打响生态品牌


品牌特产网     09-06

再过一个月,崇明首批“两无化”大米就要上市,市民可在“十一”黄金周里,品尝到不施化肥、不用化学农药生产的优质崇明大米。上海市民对于崇明生态农产品早已青睐有加,崇明的大米、蔬菜、白山羊、清水蟹、老白酒等,是市民餐桌上的常见佳肴。今年新推出的1万亩“两无化”大米,按照更高的标准生产,在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将进一步打响崇明“生态制造”品牌。

生产过程执行最严标准

北八滧,上海新弘生态农业公司生产基地,2500亩“两无化”水稻随风起浪。负责生产事项的徐杰与区农技部门负责人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现在是抽穗期,最早的一批能在国庆节上市。”徐杰种植水稻十多年,有着丰富经验,但不施化肥、不用化学农药种稻,对他来说还是头一遭。“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肥料的用量和人工除草。”徐杰说,常规稻每亩化肥用量200斤,而要达到同样的肥效,有机肥的用量起码要翻一倍。此外,与用除草剂相比,人工除草的成本高昂。

虽然成本上升了,但种植标准一点都不能降低。“监管部门每周都会来一次,对水、土壤等指标进行检测。”徐杰说,除了每周来检测之外,稻田里还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可实时对水、土、空气等指标进行监测,数据传输到监管部门。“执行最严格的生产标准真是一点也不假。”徐杰说,如果指标不达标,这套设备还会发出警报。

事实上,“两无化”并不只是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这么简单。记者从区农技部门了解到,“两无化”大米从种源开始,就选择了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品种。标准生产方面,制定优质水稻全产业链标准,统一主栽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品牌营销。特别是对于“两无化”生产基地,实行种子、肥料统一供给与管理。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有机肥、生物农药施用方案、病虫草害防治预案,提升田间管理水平,加强稻田生态保护。

此外,还有强大的科学团队为崇明“两无化”大米生产保驾护航。政府、科研院所和合作社三方形成产业联盟,由市农科院、市农技中心等单位组成专家工作组,全程科技支持优质水稻生产。

“就连加工环节,选用的也是最先进的设备。”徐杰表示,“从头到尾都用最好的东西,执行最严格的标准,这样种出来的米,不可能不好!”

打这张牌崇明有底气

“两无化”水稻种植,崇明有底气。濒江临海、四面环水的地理环境,天然阻隔了外界有害物质对岛内的污染。近年来,崇明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目标,全力实施“+生态”“生态+”战略。优质的水、土、林、气等自然资源,造就了崇明极强的作物适应性。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崇明,全域范围内均执行着最严苛的环保标准,从而确保了崇明大米的生长环境具有国内领先的生态优势。

不用化学肥料、不施化学农药的“两无化”水稻,崇明其实早有诸多尝试。这次参与1万亩“两无化”水稻种植的5家主体,均有相关经验。北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使用有机肥、少量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人工除草等方式进行有机大米生产,全程不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春润合作社、新平合作社在低密度种植的水稻田里,低密度养殖小龙虾、鳖,使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互利,大幅度降低化学肥料、农药用量。不投喂人工饲料、不对环境造成压力,形成自然生态的循环链。

如何提升“崇明大米”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崇明此前已有探索。去年10月,崇明协调了8家大米生产基地,进行统一优质种源、统一生产规范、统一加工流程、统一冷鲜储运、统一包装设计、统一品牌推广、统一销售平台、统一售后服务,让优质大米“抱团”进入市场,去年首批生产了近2万吨,实现了从“售谷”向“售米”的转变。

正是有了这些有利条件,才让崇明对“两无化”水稻种植充满信心。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业发展目标,在初步完成“崇明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整合的基础上,崇明主动对标最高标准,在全区水稻规模种植基地中遴选约4万亩优质水稻田,其中1万亩进行“两无化”水稻生产,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订单农业,推动绿色稻米产业升级。

“生态品牌”的先行先试

今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市委书记李强到崇明调研,提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对标国际、国内最好的水平,将来在农业生产中做到全岛不用化肥,减少农药的使用,最终不使用农药的要求。这既是对崇明的肯定和关心,更是对崇明的更高要求、更大期望。

崇明因生态而生、因生态而兴,“生态”就是崇明最大的价值、最大的品牌。然而,多年厚植的生态环境优势,如何转化为生态发展优势?从“全生态”理念的提出,到提振新时代生态岛建设精气神的要求,再到“勇做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不懈奋斗者”的号召,已有明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下,崇明必须“换道前行”、敢为人先。

当前,上海要打响“四大品牌”,各区都在思考怎样结合自身实际对接好“四大品牌”战略。前段时间,区委书记唐海龙在参加“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改革开放再出发——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访谈节目时表示,要把崇明打造成上海“四大品牌”的生态功能区。也就是说,将全生态理念植入崇明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打造崇明的生态服务、生态制造、生态购物、生态文化品牌。

“两无化”大米,就是崇明“生态制造”、“敢为人先”的一个代表。唐海龙在节目中表示,农业也是一种“制造”,对崇明来说,应是一种与生态建设相一致、相匹配的高品质农产品生产。所谓“生态制造”,就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实现生产过程的可控化、标准化,从而实现高品质。因为“崇明的活力,一定来自严守生态底线。”

崇明是农业大区,“两无化”大米的诞生,既是一种先行先试,更是崇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记者了解到,以“两无化”大米为起点,崇明还要拓展打造“两无化”的翠冠梨、柑橘、蔬菜等,使“两无化”真正成为崇明绿色农业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使崇明的“生态制造”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好产品要卖好价钱

1万亩“两无化”大米,目前已有订单,预计每亩可增加2000元净收入。区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两无化”大米将全部以订单化、网络化、新零售等方式进行销售。崇明还将运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打造智慧农业新模式,并实现崇明大米从产前、种植、入库、加工、流通、销售及追溯等全流程的智能管控。

其实,“两无化”不只是一种生产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上海万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震看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应从卖东西向卖理念、卖潮流转变。“崇明背靠大上海,这就是最大的销售优势。”黄震认为,崇明的农产品固然是优质的、为市民所喜爱的,但要打造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相匹配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还需要在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产品的整体包装以及附加值提升上做文章。

“‘两无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对此我举双手赞成。”黄震这次承担了1000亩“两无化”水稻的生产任务。“说实话,压力有点大,但我有信心做好。”80后的黄震从金领转型为新农民,在崇明做农业已有8年。此前,万禾的有机蔬菜和有机白山羊肉已有成功经验,万禾的普通会员费,一年在6000元左右。“好东西当然要卖好价钱,但如何让人更容易接受?”黄震举了个例子,假设“两无化”大米一斤卖50元,若作为零售价,一般人不太会接受,但如果把它做成精致的包装,在里面附上市民与家人、朋友来生产基地参观游玩、亲身体验农事的图文、视频等,就更容易被认可。“因为你卖的不仅是一袋米,而是卖体验、卖情怀、卖健康。”

从“两无化”的话题引申开去,我们还谈到,农业将来如何吸引年轻人来做?黄震觉得,要提升硬件设施的等级,提高智能化程度。“现在,在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个人加起来超过200岁。年轻人不会,也不愿意下地干活。”黄震说,“但如果让年轻人坐在操作室里,通过智能化方式操作机械设备,这就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也许,“两无化”只是崇明农业走上发展新路的起点。


E-mail:

写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免责条款 隐私保护 咨询热点 联系我们 公司简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