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做艾饼是斗门人传统风俗习惯,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制作艾饼主要有备料、整理艾叶、和粉、制作陷料、包饼和蒸煮6个步骤,全是传统手工制作,工序颇为繁锁。最嫩的艾叶要在每年三月份,也就是清明前几天才能采摘到。艾草采回后要洗干净煮漂两天,然后再用刀剁碎,加上糖一起放进锅里煮,再混入糯米粉和粉并揉成一个个粉团,然后包入猪肉粒,花生碎,白芝蔴,白沙糖做的馅,制作成饼,垫上芭蕉叶上笼屉蒸40分钟,新鲜出炉的艾饼翠绿晶莹,入口软糯香滑。
艾饼(又称“艾糍”)是当地客家人的食品,因主要辅料取自“艾草”而得名。艾草有特殊香味,叶背长有艾绒,具药用价值。每到春季,田头、水边会长出一丛丛青翠的艾草,客娘带着孩子适时将嫩艾叶采回,经处理后加水与糯米粉一起调搓,揉合后分成小团,包进花生、芝麻等馅料,捏制成一个个绿色的小糍粑,或放进木质“饼格”(饼形模具)按压成形,用锅隔水蒸熟,这就是颇具民俗风格特点的客家食品—艾饼。
艾草的利用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斗门地区也有很长的历史。据地方史志《清·道光·香山县志》“物产”项所列:“艾:大艾叶有毛,金钱艾叶如钱,俱治妇人血分;田艾可和粉作饵;甜艾不入药,可煮食。”也说明了艾草在当时、当地已经有药、食两方面的实际利用。
用艾草为重要原料制作出来的艾饼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白蕉镇虾山村的村民世世代代传承着这种珍贵的民间习俗。现在虾山村的村民基本上自家都在种植艾草,这样就更有利于这种客家风格食品的传承,对这种具传统而又容易受现代食品冲击的客家民间习俗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清明做艾饼是斗门人传统风俗习惯,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制作艾饼主要有备料、整理艾叶、和粉、制作陷料、包饼和蒸煮6个步骤,全是传统手工制作,工序颇为繁锁。最嫩的艾叶要在每年三月份,也就是清明前几天才能采摘到。艾草采回后要洗干净煮漂两天,然后再用刀剁碎,加上糖一起放进锅里煮,再混入糯米粉和粉并揉成一个个粉团,然后包入猪肉粒,花生碎,白芝蔴,白沙糖做的馅,制作成饼,垫上芭蕉叶上笼屉蒸40分钟,新鲜出炉的艾饼翠绿晶莹,入口软糯香滑。
艾饼(又称“艾糍”)是当地客家人的食品,因主要辅料取自“艾草”而得名。艾草有特殊香味,叶背长有艾绒,具药用价值。每到春季,田头、水边会长出一丛丛青翠的艾草,客娘带着孩子适时将嫩艾叶采回,经处理后加水与糯米粉一起调搓,揉合后分成小团,包进花生、芝麻等馅料,捏制成一个个绿色的小糍粑,或放进木质“饼格”(饼形模具)按压成形,用锅隔水蒸熟,这就是颇具民俗风格特点的客家食品—艾饼。
艾草的利用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斗门地区也有很长的历史。据地方史志《清·道光·香山县志》“物产”项所列:“艾:大艾叶有毛,金钱艾叶如钱,俱治妇人血分;田艾可和粉作饵;甜艾不入药,可煮食。”也说明了艾草在当时、当地已经有药、食两方面的实际利用。
用艾草为重要原料制作出来的艾饼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白蕉镇虾山村的村民世世代代传承着这种珍贵的民间习俗。现在虾山村的村民基本上自家都在种植艾草,这样就更有利于这种客家风格食品的传承,对这种具传统而又容易受现代食品冲击的客家民间习俗是一种很好的保护